2012-08-15 11:35:13   来源:    点击:


文化部部长蔡武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深水区”和“硬骨头”。2009年7月27日,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今年7月27日适逢该文件出台3周年,据悉,目前全国承担改革任务的2102家国有文艺院团,完成改革任务的院团比例已达95%,党的十八大前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中最艰苦的攻坚战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盘点3年来的改革历程,我们取得哪些丰硕成果?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国有文艺院团完成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后,如何进一步发展繁荣?近日,文化部部长蔡武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畅谈了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成效、经验和下一步工作思路。

记者:《意见》出台已经3年,截至目前,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效?

蔡武:一是转企改制中心环节取得重大进展,演艺业体制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我们坚持把转企改制作为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全面推动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目前全国承担改革任务的2102家院团中,完成改革任务的院团已达1990家,完成率达95%,其中转企改制院团占61%。经过多年努力,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事业为补充的新型演艺体制格局基本建立。

二是转变演艺发展方式迈出大步伐,演艺业科学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演艺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演艺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一是演艺企业资源整合力度加大,国有和国有控股的骨干演艺企业不断涌现。有14个省(区、市)组建了省级演艺集团公司,其中多家实现注册资本或年收入超亿元。二是演艺与旅游、创意、高新技术等产业深度融合,演艺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推进。三是演艺院线发展迅速,演艺企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三是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政策实现大突破,演艺业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优化。中央和地方共出台40多个院团改革配套政策,为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各级财政对文艺院团的投入由2008年的57.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3.5亿元,增幅达45.7%。经过多年努力,覆盖各个层级,众多职能部门齐抓共建的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建立。

四是演艺产品评价激励机制发生大转变,演艺创作生产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我们坚持消除所有制壁垒,打破事、企界限,逐步建立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新型演艺产品评价激励机制。2011年全国文艺院团演出场次达155万场次,比2008年增加了64.5万场次,增长71.2%;演出收入达52.8亿元,比2008年增加了32.3亿元,增长157%。在新型评价激励机制的引导下,涌现出《梦幻腾冲》、《时空之旅》、《月上贺兰》、《芙蓉国里》、《花木兰》等一批市场欢迎、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

记者: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领域的改革普遍遭遇瓶颈期,而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却能冲破坚冰、屡创佳绩,这其中有哪些好的经验值得总结?

蔡武:回顾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加深了对改革的认识,为深化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只有下大力气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努力冲破落后观念和主观偏见束缚,在加快发展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才能不断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

二是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群众。只有打破“以行政为中心,以得奖为目的”的生存模式,建立以观众为中心、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为目标的院团经营管理体制,文艺院团才能开辟广阔的发展天地。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权益。只有妥善解决转制院团演职员工关心的现实问题,切实保障转制院团职工基本权益,积极为广大演艺职工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发挥他们的艺术才智,保障转制院团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才能真正提高改革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是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要求,充分认识不同层级、不同地区国有文艺院团发展的不平衡性,充分考虑各种艺术门类的特点和功能,不搞“一刀切”,明确各类国有文艺演出院团的职能和任务,才能真正克服“拍脑袋决策”,切实提高改革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五是坚持完善政策、加强扶持。只有既抓紧贯彻、执行中央政策,又抓紧制定、落实文化系统各项具体政策;既立足文化系统,又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多部门形成合力、共同完善改革政策体系;既注重改革顶层设计,又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才能真正营造出有利于改革的外部环境。

记者:您刚才提到改革的“顶层设计”,我们注意到,2009年出台的《意见》就很好地体现了“顶层设计”的重要作用。在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过程中,如何保证顶层设计的科学性?

蔡武:我们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与改革实践相结合,以实现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

一方面,改革的顶层设计强调“实践性”,它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对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例如,我们在出台《意见》之前,已经经历了数年的改革“试点”阶段,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拥有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改革的顶层设计又强调“理论性”,它必须利用改革实践中的经验和知识,对改革面临的理论上的难题做出解答。例如,院团改革是要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为重点,还是要以转企改制即转换体制为重点?《意见》通过总结改革实践经验,对此给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必须将转企改制作为院团改革的中心环节。

同时,顶层设计还需要通过改革实践的检验,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意见》出台之后,考虑到改革实践的复杂性,我们又确定了“五个一批”的改革思路,不搞一刀切、一风吹,使改革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又上了一个台阶。

记者:最近3年,尤其是去年以来,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态势可谓突飞猛进,不断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有人认为这是“大跃进”“运动式”改革。如何在争取改革尽快推进的同时保证改革质量?

蔡武: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我们的工作成绩似乎都是近几年取得的,但实际上我们为这一成绩的取得做了长时期的铺垫和充分的准备,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全面展开、加速推进”的路线,前后用了将近10年时间才取得今天的成绩。以完成改革的国有文艺院团数量为例,从2008年前的69个,到2009年的累计122个,到2010年的累计461个,再到去年年底的累计1176个,一直到现在九成以上的院团已经完成阶段性改革任务,体现出循序渐进的科学的改革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有效降低了改革的风险,增加了改革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大大提高了改革的质量。

记者:有一种观点认为,前一阶段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成绩说明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大功告成,改革目的已经达到,改革阶段已经结束。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对于文化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的关系应该如何认识?

蔡武:改革并没有结束。我们前一阶段的改革虽然取得很大突破,但还只能说是完成了改革的阶段性任务。长时期积累下来的旧体制弊病无法在短时期内完全克服,必须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通过科学的办法逐步解决。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对改革的长期性有清醒认识。

改革与发展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的目的就是实现科学发展。胡锦涛同志最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改革的前进方向。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断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努力开创演艺业科学发展新辉煌。(李珊珊 邹仕杰)

相关热词搜索:文化部 部长 蔡武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北大教授陈少峰谈文化产业:人才与内容是关键